白菜网收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彰显主流媒体价值,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江西工人报》近日推出《深度新闻》栏目,关注各地经济发展亮点,宣传产业或企业发展特色,聚焦甚至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瓶颈问题,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首期,《深度新闻》报道于都县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于都县紧紧围绕建设“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核心区,做实全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目标,建平台、补链条、强集群,创新引领,致力于打造纺织服装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小众到集群,于都县纺织服装业发展迅猛。如今的于都,是一座活力迸发的青春之城、引领潮流的创新之都。2022年,全县纺织服装企业达30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21家,全行业总产值达800.11亿元。
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由来已久,曾以“三锤三匠”(三锤:打铁锤、补缸锤、弹棉锤;三匠:木匠、泥匠、篾匠)而著称。“三锤”之一的弹棉锤就是弹棉被师傅的工具之一,民间素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因此,于都有“民间手艺之乡”的美誉。
据《于都县志》记载,早在1920年,于都就有使用缝纫机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于都延续了做缝纫的传统,有大量民众从事手工纺织业,那时候,每村每组都有裁缝师傅。20世纪80年始,这些民间的能工巧匠奔赴沿海地区从事服装生产,队伍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于都县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数超过30万,其中,绝大多数在外务工,相当于每3名于都人中就有1名从事纺织服装工作,这是于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最大的底气和资源。
于都发展服装产业,信心从何而来?于都县委、县长李松柏介绍,主要是地域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三个方面。
对于都而言,纺织服装是首位产业,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对赣州来说,于都是“两城两谷两带”中纺织服装产业带核心区,能够辐射带动整个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于都背靠湾区,是承接海西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直接腹地,能够高效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有着长征文化、长征精神的极佳红色文化优势,能非常好地链接全省乃至全国的红色资源,进而拉动纺织服装产业链协同高质量发展。
政策层面上,优势明显。在国家层面,享受了《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委出台的支持赣州建设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的政策红利。如企业所得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按减15%征收;国家40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州等。在省级层面,江西省省直部门对于都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全省已有30个省直单位专门出台了支持于都高质量发展的“一对一”专项支持政策。在市级层面,赣州市委市政府规划编制了《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规划》,提出要建设以于都为核心的“一核四区”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带,全力支持于都优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在县级层面,于都县专门出台了“服装二十条”政策,从智能设备补贴、厂房租金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奖励、人才引进、上市奖励等方面,给予落户的纺织服装企业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于都县工业园为江西省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开发面积11.3平方公里,扩区调区后面积可达19.33平方公里。”李松柏表示,近年来,该县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科学布局了一批学校、医院、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已经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工业新城。同时,高质量规划建设了纺织服装十大公共平台,其中九大平台已建成运营,物流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建成了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投运了日洗量达30万件牛仔服装的水洗平台,引进了FDC面辅料图书馆、面辅料商城、梧桐台、深圳文达等平台,新型供应链加快完善。规划了1万亩智造基地,建设标准厂房350万平方米,让企业实现“拎机入驻”。
随着于都服装产业的崛起,江西文钦服饰有限公司也同步发展。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刘毅展表示,公司致力于学生装、工作服的生产和研发,并专业为教育系统和大型企业提供定制学生装和工作服等服务。从小到大,一步步走来,现在已成为集专业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服装企业,是江西省教育厅认定的“江西省学生统一着装生产经营企业”,也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认定的“全国校服生产服务先进企业”。
“眼下,我们正在加紧调试,为新厂投产作准备。”在江西兴雪莱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建设工地,技术总监徐茂文说,自2015年落户于都以来,得益于当地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公司员工从最初的5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560余人,年产值从开始的500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2.3亿元。
2017年以来,于都县确定纺织服装产业为首位产业,坚持给最优的政策、上最硬的措施、用最好的资源,举全县之力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经过多年发展,于都县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快速壮大,从“小散乱”到“集群化”,由“低端制造”迈向“高端智能”,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打通于都县服装产业发展堵点难点痛点,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于都县在优化营商环境和培养人才上下真功夫,奠定了于都县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石。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于都县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领办制”服务,由一名县领导、一个服务单位、一名服务干部组成“店小二”服务队,对每个项目在洽谈、签约、落地、投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全程跟踪解决,于都“店小二”服务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为助力参展企业获取新的产业空间、市场潜能与发展契机,2022年,于都县共举办高端品牌服装定制品鉴会、2022中国服装论坛、2022江西纺织服装周暨第三届中国(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11场,累计签约项目超50个、签约金额超300亿元,直播阅读量超2000万人次。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希望。于都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从人才公寓、个税返还、购房补贴、配套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抛出一揽子政策,让外来人才在于都安居乐业。
“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于都县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高宏伟介绍,该县通过“院校定向+企业自培”方式,与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江西服装学院开展了深度合作,设立了“北京服装学院(于都)培训中心”“武汉纺织大学于都牛仔产业研究院”“于都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此外,大力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充足的后备技术力量。
于都县出台了《扶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若干政策》,鼓励企业与县职业中专、服装学校、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合作,对向纺织服装企业输送产业工人的学校,按每人1000元给予奖励。2021年,于都县职业中专等职业院校为该县培养纺织服装产业工人5378人。在于都县职业中专、于都新长征技工学校成立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大产业工人,特别是服装产业工人培养力度。2018年至今,完成了全县技能提升行动和企业用工预备制培训29期、服装技能培训5期,培训学员近3000人。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冠名班”“订单班”的方式,创建“赢家班”“兴雪莱班”,打造一批符合企业要求、素质过硬的工人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
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如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成立赢家大学制造学院,通过“春蕾、夏阳、秋枫、冬雪”的四季培养工作机制,持续进行人才培养、代练和输出。2018年至2021年,组织培训217场,培训员工10183人次。赣州兴雪莱服装有限公司在厦门总部建立兴雪莱商学院的同时,成立于都商学院分部,每月安排特聘老师到于都公司针对公司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培训人员1900余人次。
同时,充分发挥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匠、技术能手、业务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现场讲、项目带等形式,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赢家公司李石林工匠工作室、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琴勤和优秀职工刘志彬通过自身技术优势,对企业和班组的优秀人才进行言传身教,通过带队比赛等方式,培养优秀徒弟300多人。
在于都县总工会的牵头组织下,从2017年开始,该县已连续举办六届纺织服装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2022年,在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举办2022年于都县数字经济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共有9家企业260余人参加。通过强化员工技能培训,深化职工岗位大练兵,持续提升员工能力素质,着力培养数字化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于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于都县的良好环境引来多家企业落地,赣州市峻鑫服饰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岑定基表示,得益于当地的人才资源,公司规模发展迅速。其公司以人文关怀创造企业的凝聚力,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总公司与分公司共有600多名职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每年产量超过500万件,年产值达1.5亿元。
于都县按照“高大上、链群配”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引领、建强平台、招大引强、培育龙头、补齐链条”等举措,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挺起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于都核心区“脊梁”,呈现出“势头强、平台全、转型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在新的征程上实现了裂变式发展。
李松柏介绍,该县围绕“20万名从业人员、1000亿元产值”目标,聚焦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打出一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瞄准头部企业和细分市场招大引强,签约纺织服装首位产业企业83家,签约金额183.24亿元;东隆纺织服装科技产业园等一大批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落户于都,江西卫棉纺织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已投产。
按照“制造崛起、延伸两端”的思路,规划建设了智造基地、设计中心、服装学院等纺织服装十大公共平台,其中九大平台已建成运营。引进了面向全球的FDC面料图书馆;与中纺标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都);规划了1万亩智造基地,已建成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每年建设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引进梧桐台等互联网平台,开启“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模式;水洗产业园一期项目已投产,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处理牛仔服装3亿件套,有力地带动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引进深圳文达跨境电商平台,引入和孵化电商企业200余家。
目前,于都建成FDC时尚产业综合体、品牌服装一条街,引进珂莱蒂尔、娜尔思、播等一线余家纺织服装上市企业在于都设立供应链基地,扶持新增自主品牌42个。莱素、仔衣库、歌润达等本土企业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带来于都工业经济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如今,于都纺织服装产业成功跻身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带来满园春。
在于都县兴雪莱制造车间,前不久通过技改,公司新升级了车间桥接隧道系统,实现各个工种车间之间的运输无缝衔接,生产效率提高了30%。近年来,于都引导企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实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赋能行动“五组一办”作用,建立了以独角兽和瞪羚企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后备军的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库。目前,推荐37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21家。
于都工业园管委会负责人段先有介绍,中国服装协会连续两年在该县举办中国服装论坛创新峰会,服装界大咖云集,持续聚焦了全国、全行业的目光,获得业界的广泛好评,为于都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向世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于都紧扣高质量制造重要一环,协同中端品牌打造数字化、柔性化供应链,构建高质量产业配套体系和全新的产业生态,不仅重新定义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的制造,推动制造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也为产业的渠道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在于都举办的2021中国服装论坛高端制造与设计协同创新峰会上,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说。
行走于都城乡,山里T台通山外。每月一场时装秀,纺织服装企业随处可见,“智能制造”“私人订制”成为百姓交谈的高频词,“买衣服、到于都”成为新潮流。目前,于都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加快生态重构、链式发展、集群集聚,朝着全国“技术最好、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在途最短”的先进服装制造业基地和千亿产业集群目标迈进。